世界各地的鮮花贈送文化:花藝師指南


數千年來,鮮花一直是人類跨越文明傳遞情感的信差。它們轉瞬即逝的美麗、絢麗的色彩和淡雅的芬芳,使它們成為愛、哀悼、慶祝和敬意的普世像徵。從古埃及蓮花點綴的神廟,到波斯花園玫瑰鋪滿的小徑;從日本簡約的插花藝術,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繁茂艷麗的花束,鮮花一直是人類表達言語無法企及之情的媒介。這本全面的指南將探索歷史上不同文化中豐富多彩、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送花傳統。

古代文明

古埃及(西元前3000-30年)

古埃及是最早將花卉有系統地融入日常生活、宗教儀式和喪葬習俗的文明之一。埃及人與花卉的關係遠不止於裝飾——它蘊含著深刻的精神意義、象徵意義,並且是他們理解生命、死亡和重生的關鍵。

蓮花在埃及文化中具有極為神聖的意義。藍蓮花(藍色睡蓮)和白蓮花(睡蓮蓮花不僅因其美麗而備受讚譽,更被視為創造、重生和太陽本身的象徵。根據埃及神話,藍蓮花在創世之初從原始水中誕生,太陽神拉也從它的花瓣中誕生。人們相信,蓮花每天傍晚都會閉合併沉入水中,然後在黎明時分再次升起綻放——這完美地隱喻了死亡與復活,與埃及人關於來世的信仰不謀而合。

來自墓葬的考古證據表明,鮮花是重要的陪葬品,人們精心挑選並擺放鮮花,陪伴逝者進入來世。 1922年發現的圖坦卡門法老陵墓中,出土了數件歷經三千餘年依然保存完好的花圈。其中一小束花環,據信是圖坦卡門年輕的遺孀安克赫塞納蒙所放——這一感人至深的愛情之舉,跨越了千年。植物分析在這些乾枯的花朵中,鑑定出了矢車菊、罌粟和蓮花。

埃及人為宗教儀式、節日慶典和各種慶祝活動精心製作花環、花圈和花束。他們發展出精湛的編織技藝,將花朵編織成錯綜複雜的圖案,並常常將花朵與樹葉和漿果搭配,製作成持久耐用的花藝作品。富裕人家會僱用專業的花環製作師,將數百朵花串成花環,用於宴會和宗教節日。獻給神靈的祭品中也常包含鮮花,祭司們每天都會更換鮮花,以示虔誠。

尼羅河每年氾濫,不僅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也帶來了遍地野花,埃及人將這些野花融入他們的慶祝活動中。紙莎草花是埃及文化中另一種重要的花卉,它代表下埃及,並經常出現在藝術和建築作品中。宴會上,婦女們會在頭髮上佩戴蓮花,男女都會用蓮花油塗抹身體。以花朵表達好客之道,用花環和鮮花迎接賓客的習俗起源於古埃及,並傳播到整個地中海地區。

某些花卉與特定的神祇相關聯。藍蓮花與香水和美之神尼弗爾圖姆(Nefertem)有關,他常被描繪成頭戴蓮花的形象。罌粟花與女神伊西斯(Isis)相關,而玫瑰(後來引入)則與女神哈索爾(Hathor)聯繫在一起。這種宗教象徵意義意味著,贈送鮮花不僅是一種社交禮節,還可能蘊含著神聖的意義。

古希臘(西元前800-146年)

古希臘人圍繞著花卉發展出一套精妙的文化體系,將神話、宗教、醫學和日常社交生活交織在一起。與主要關注宗教和喪葬場合的埃及人不同,希臘人將花卉融入更廣泛的世俗活動中,並由此創立了許多沿用至今的習俗。

希臘神話中充滿了神祇、仙女和凡人化身為花朵的故事。這些神話賦予特定的花朵深刻的象徵意義,希臘人理解這些意義,並在贈花習俗中加以運用。玫瑰是愛神阿芙洛狄忒的聖花,據說它誕生於她身旁的海浪泡沫中;或者,在另一個版本中,它是由阿多尼斯的鮮血與她的眼淚混合而成。這種聯繫鞏固了玫瑰在後世數千年的浪漫象徵意義。

水仙花以俊美的青年納西索斯的名字命名,他愛上了自己倒映的美人,最後化作了這朵花。紫羅蘭與珀耳塞福涅及其每年往返冥界的旅程息息相關,因此既像徵春天的回歸,也像徵著生命的短暫。風信子花則是為了紀念悲劇青年許阿辛托斯,他是阿波羅的摯愛,他的血在他意外身亡後化作了風信子花。這些故事並非只是娛樂消遣,它們塑造了希臘人對花卉的理解和運用,並體現在饋贈和祭祀儀式中。

希臘人在慶典、宗教節日和宴飲(symposia)期間佩戴花冠(stephanos)。這些花冠並非簡單的裝飾品,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勝的運動員會獲得野生橄欖枝花環,在皮提亞運動會上獲勝的運動員會佩戴月桂枝花環,而在地峽運動會上獲勝的運動員則會獲得松枝花環。這些花冠象徵著榮譽、神恩和成就。用鮮花為受尊崇者加冕的習俗形成了一種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羅馬時代,並影響了後來歐洲的加冕儀式。

希臘婚禮大量使用鮮花。新娘頭戴花冠,手捧鮮花和草藥花束,人們相信這些花草能保佑多子多福,驅邪避兇。賓客會向新人拋灑花瓣,尤其是玫瑰花瓣,羅馬人後來也沿用並發展了這個習俗。婚房裡裝飾著玫瑰、紫羅蘭和其他芬芳的花環。這些花並非隨意挑選,每一種花都蘊含著對新人未來的美好祝福。

希臘人在葬禮上也會撒花瓣,並在墓園上擺放花圈。紫色的風信子和紫羅蘭尤其受人們青睞,用於哀悼。在特定節日期間前往墓地獻花以悼念逝者的習俗逐漸形成,並由此衍生出一些最早的“紀念日”之類的紀念活動。

在醫學領域,像希波克拉底和後來的狄奧斯科里德斯這樣的古希臘醫生記錄了許多花卉和草藥的療效。這些醫學知識影響了人們給病人使用的花卉種類以及在治療儀式中使用的花卉。玫瑰被認為具有清涼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和眼部發炎。紫羅蘭則被認為具有鎮靜作用,常用於治療失眠或焦慮症。

古希臘的宴飲——貴族社交生活的核心活動——以精美的花卉裝飾為特色。賓客們斜倚在鋪滿玫瑰花瓣的臥榻上,頭戴花冠,他們相信花冠可以防止醉酒(這種說法並無醫學依據,但卻廣為流傳)。他們創作了許多關於花卉的詩歌,其中許多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了解古希臘人如何看待和珍惜不同的花朵。

古羅馬(西元前753年-西元476年)

羅馬人繼承了希臘的花卉傳統,並將其發展到幾乎難以想像的規模,這得益於帝國的財富、先進的農業技術以及崇尚感官享受的文化。羅馬的花卉文化或許是史上最奢華的,花卉從帝國各地進口,並在專門的花園中栽培。

玫瑰在羅馬花卉文化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sub rosa”(玫瑰之下)一詞,意為“秘密進行”,就源於羅馬人將玫瑰懸掛在會議桌上方,以示談話內容應保密的做法。節慶期間,玫瑰裝飾著神殿、民宅、公共建築和街道。富人建造了規模龐大的玫瑰園,甚至利用原始的溫室技術和熱水系統,使玫瑰在非花期也能盛開——這些創新完全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全年鮮花的需求。

羅馬宴會上鮮花的運用之多,在現代人看來幾乎是匪夷所思。主人會用玫瑰花瓣鋪滿整個地板,有時甚至厚達數英寸。賓客們斜倚在塞滿玫瑰花瓣的靠墊上。玫瑰花瓣被撒在食物上,甚至混入葡萄酒中。駐守在屋頂橫樑上的奴隸會在用餐期間向賓客撒下花瓣雨。據說,尼祿皇帝曾為一場宴會花費了相當於數百萬美元的玫瑰,還有傳聞稱,一些賓客因被從天花板落下的花瓣壓得窒息——儘管這些故事可能有所誇張。

玫瑰不僅僅是裝飾品。羅馬人將其用於醫藥、烹飪和香水製作。玫瑰酒(rosatum)很受歡迎,玫瑰也被製成糖漬糖果。人們將玫瑰花瓣編織成花環,戴在脖子或頭上,據說可以預防醉酒和頭痛。這種實用用途使得花冠成為各種飲酒場合的標準配備。

凱旋遊行——慶祝凱旋將領的盛大慶典——街道上鮮花簇擁,尤其是玫瑰和紫羅蘭。遊行隊伍經過時,市民會從陽台上拋灑鮮花。尊崇的將軍的戰車裝飾著花環,他本人則頭戴月桂冠。這些公共慶典使鮮花成為勝利、榮譽和城市榮耀的象徵。

羅馬人比早期文化更明確地將鮮花作為浪漫和性暗示的象徵。奧維德、卡圖盧斯和普羅佩提烏斯等作家的愛情詩歌中經常提到鮮花作為戀人間的禮物。紅玫瑰尤其像徵著熱烈的愛和慾望。這種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在羅馬歷史上較為嚴苛的時期,道德家們批評過度使用鮮花是頹廢和性挑逗的行為。

花神芙羅拉是花與春之女神,她的崇拜包括一年一度的花節(Floralia),節日期間有戲劇表演、遊戲,以及人們撒花撒豆。妓女們視芙羅拉為她們的守護神,因此這個節日帶有放蕩不羈的色彩,婦女們身著色彩艷麗的服飾,頭戴鮮花。這個節日是最早的春季花卉節之一,也是後來五朔節慶祝活動的雛形。

羅馬人也常將鮮花獻於墓地,尤其是紫羅蘭和玫瑰。富裕人家會設立捐贈基金,確保在逝者忌日和祭祀亡靈的節日(如Parentalia和Feralia)期間,墓地都能擺放鮮花。專業的花商在墓地附近經營,可以說是現代殯葬鮮花產業的雛形。

羅馬農業作家科魯梅拉在著作中特別用章節論述花卉栽培,詳細闡述了玫瑰、紫羅蘭、百合和水仙的種植方法。這顯示當時的花卉栽培技術已經發展到足以撰寫專業文獻的程度,而且鮮切花和盆栽植物的需求量也相當可觀。

隨著羅馬在後幾個世紀基督教化,一些獻花傳統被基督教吸收,而另一些則被視為異教習俗而被拋棄。白百合,原本與朱諾女神連結在一起,後來與聖母瑪利亞連結在一起。玫瑰依然重要,但其像徵意義被基督教重新詮釋。這種轉變保留了許多羅馬的獻花習俗,同時也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

亞洲傳統

中國:三千年的花卉文化

中國花卉文化擁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複雜、最具象徵意義的體系之一。與西方傳統往往強調花卉的視覺美感不同,中國文化更注重花卉所蘊含的道德品質及其所蘊含的哲學內涵。

中國的「花語」根據花卉的特徵、花期和語言聯想賦予其特定的意義。中國文化尤其推崇「四君子」或「四聖花」: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每一種花都代表一個季節,並蘊含著特定的美德。梅花在冬末盛開,象徵堅韌、希望和毅力——它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綻放。蘭花代表春天、優雅和文人墨客的品德。竹子(雖然嚴格來說不是花)象徵著夏天、柔韌和堅韌——它能彎曲而不折斷。菊花代表秋天、耐力和長壽。

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象徵財富、榮譽、繁榮和浪漫。在中國婚禮中,牡丹必不可少,寓意著新人富足美滿、婚姻幸福。唐代(西元618-907年)牡丹種植達到空前高度,一株品質優良的牡丹根莖售價可超過一個勞工一年的收入。皇室宮廷擁有大片牡丹園,牡丹花也作為身分的象徵,出現在藝術、詩歌和刺繡中。

菊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其歷史可追溯至周朝(西元前1046-256年)。哲學家陶淵明(西元365-427年)在他的詩中讚美菊花,將其確立為文人墨客遠離官場腐敗、回歸寧靜鄉村生活的象徵。重陽節(又稱重陽節)在農曆九月初九舉行,人們飲用菊花酒、賞菊,認為這些習俗有助於延年益壽。在重陽節期間贈送菊花,是祝福他人長壽健康的一種方式。

蓮花蘊含著深厚的佛教和道教象徵意義。它從淤泥中純淨美麗地綻放,象徵著在世俗的污濁中保持精神覺悟和道德純潔。蓮花在佛教藝術中廣泛出現,佛陀和菩薩常被描繪成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贈送蓮花或蓮花主題的禮物,表達了對精神提升和道德修養的美好祝愿。夏季,前往荷塘賞花成為一種優雅的文化活動,朋友們會互贈以蓮花為靈感的詩詞畫作。

梅花在寒冬未消之時綻放,常與皚皚白雪相伴。這勇敢的綻放使它們成為希望、韌性和春天到來的象徵。它們代表著克服逆境,在困境中保持內在之美。贈送梅花花束表達了對面臨挑戰之人的鼓勵與敬佩。 「歲寒三友」(松、竹、梅)常被一同贈送,象徵在逆境中堅韌不拔。

水仙花在宋代(西元960-1279年)特別流行,至今仍是農曆新年的傳統花卉。它的中文名稱“水仙”寓意“水仙”,象徵純潔和好運。人們會精心培育水仙球莖,使其在新年到來之際盛開,並巧妙地安排花期,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相吻合。贈送盆栽水仙花作為新年禮物,寓意著對收禮者來年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

唐代,插花(chāhuā)發展成為一門精緻的藝術,為文人雅士、貴族和僧侶所奉行。與後來發展、強調禪宗極簡主義的日本插花不同,中國插花運用了更豐富的材料,並讚頌花卉的自然之美。文人雅士會聚集賞花,並根據插花創作詩篇。主人選擇的花材蘊含著向賓客傳遞訊息的意義-文人雅士能夠根據所選花材的種類、比例以及所用的花器來「解讀」插花的含義。

自宋代起,中國各大城市的花卉市場就已十分繁榮。專業的花商種植各種花卉,購買鮮花也成為人們過節的必備之物。農曆新年花市(尤其以廣東省的花市聞名)上,金桔樹、水仙、桃花、蘭花、牡丹等花卉琳瑯滿目,每一種都蘊含著特定的吉祥寓意。家人團聚,挑選代表來年美好期許的花。

地域差異為華人花卉象徵意義增添了複雜性。在中國南方,桃花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裝飾品,象徵浪漫、長壽和新生。在中國北方,銀柳則扮演類似的角色。這些地域偏好反映了中國廣大國土上各地不同的生長條件和文化差異。

現代中國贈送鮮花的習俗既保留了傳統寓意,也融入了西方習俗。紅玫瑰已成為經典的浪漫禮物,尤其是在情人節(如今廣為慶祝)和七夕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農曆七月初七)。然而,年輕一代常將西方和傳統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混合的象徵體系。一束花可能既包含紅玫瑰(象徵西方的浪漫),也包含牡丹(象徵中國的繁榮),傳遞出一種兼具兩種文化內涵的訊息。

在中國的送花習俗中,鮮花的數量有特定的寓意。一般來說,偶數較受歡迎(四除外,因為四在中文裡與「死」諧音),六代表順遂,八代表繁榮,九代表長壽。然而,在浪漫的場合,奇數可能更受歡迎,十一代表“一心一意”,九十九代表“永恆的愛”。這些數字意義為中國送花習俗的複雜象徵意義增添了另一層意義。

日本:插花、花語葉和櫻花文化

日本花文化是世界上最精緻、最具哲學深度的傳統之一,花卉作為媒介,表達著關於存在、美和時光流逝的深刻真理。與其他強調花卉永恆或主要將其與慶典聯繫起來的傳統不同,日本文化賦予花卉短暫的生命特殊的意義。

插花:花之道

插花(日文:生け花,羅馬字:Ikebana,意為「活的花」或「賦予花生命」)於公元6世紀伴隨佛教傳入日本而興起。佛教祭壇所供奉的祭品中包含花卉,僧侶們也逐漸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插花方法。然而,插花的發展遠遠超越了宗教起源,成為體現日本美學原則的精妙藝術形式。

最早形成體系的插花流派-池坊流,其傳承可追溯至15世紀一位名叫池坊千慶的佛教僧侶。他所建立的原則革新了日本插花藝術,強調不對稱、留白以及代表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這種三角形結構營造出一種動態的張力,而非靜態的平衡。

與西方插花藝術通常強調繁複、色彩和對稱不同,花道注重極簡主義、線條、造型以及每個元素的獨特個性。一束花道作品可能只包含一朵花、一根彎曲的枝條和精心挑選的葉片。 「留白」並非背景,而是活躍的元素,代表萬物由此而生的虛空──這個概念源自於禪宗佛教。

不同的插花流派發展了各自獨特的風格。立花(Rikka)是最古老的正式插花風格,它創作的精美作品描繪了自然景觀,花材象徵著山川、瀑布、山谷和村莊。這些複雜的插花作品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完成,高度可達數英尺。歷史上,立花主要用於寺廟、宮殿和重要的儀式場合。

投入式(Nageire,意為「隨意擺放」)是一種更為簡潔、自然的茶道風格。這種擺放在高腳花瓶中的花藝作品,看似渾然天成,其實需要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這種「不加修飾」的效果。茶道大師千利休(1522-1591)對這種風格影響頗深,他強調質樸的簡約和自然之美,而非繁複的雕琢。

盛花(日文:盛り花,羅馬字:Moribana,意為「堆疊的花朵」)興起於19世紀末,當時日本正經歷現代化進程,西方文化也逐漸滲透到日本。這種插花風格使用淺口容器和劍山(金屬插針)來固定花莖。盛花允許使用西方花卉,並創造出更多水平方向的雕塑感構圖。它成為最容易入門的插花風格,至今仍然很受歡迎。

創作插花作品被視為一種冥想練習。插花者必須進入沉思狀態,細細品味每一枝花材的獨特之處——它的弧度、質地、生長環境以及與其他元素的關聯。這個過程需要專注、耐心以及對微妙美感的敏銳感知。練習者將其描述為與材料之間的對話,而非意志的強加。

插花藝術(日式花道)傳統上被視為飽含個人情感的禮物,它反映了創作者的心境、與收禮者的關係以及當時的季節或場合。例如,為病人創作的插花作品,可能會以堅韌的枝條搭配嬌嫩的花朵來強調堅韌,無需言語便能表達同情和鼓勵。而為慶祝活動創作的插花作品,則可能以充滿活力的向上伸展為特色,表達喜悅和美好的祝愿。

插花藝術在日本現代社會依然蓬勃發展。各大插花流派在全球擁有數百萬的追隨者,涵蓋了從傳統家庭主婦到前衛藝術家的各個階層。當代插花大師們在保留其哲學基礎的同時,嘗試運用金屬、塑膠、玻璃等非傳統材料。有些大師甚至創作大型裝置作品或融入行為藝術元素,展現了插花藝術的持續演變。

花語:日本花語

花言葉(Hanakotoba)是日本一套複雜的花語體系。雖然西方花語術發展於維多利亞時代,但花言葉的歷史更為悠久,並且至今仍在日本當代文化中廣泛應用。

櫻花(日文:桜,羅馬音:sakura)承載著最深厚的文化意義。它像徵著生命的短暫(日文:物の哀れ,mono no aware)、美的無常,以及武士在巔峰時期壯烈犧牲的理想。櫻花短暫的花期——通常只有一周——使它成為生命脆弱與珍貴的隱喻。賞櫻(日文:花見,hanami)是日本最重要的季節性傳統,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

平安時代(794-1185年),貴族們在盛開的櫻花樹下吟詩作賦,舉辦盛大的賞花宴會。這項習俗在日本社會廣泛傳播,並延續至今,家人、朋友和同事們依然會聚集在公園裡,在櫻花樹下野餐。賞花表面上是為了欣賞花朵,但背後卻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它標誌著冬去春來的交替,思考著生命的短暫,並透過共同的體驗來加強彼此間的連結。

菊花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十六瓣菊花(菊花紋章,kikukamonshō)是日本皇室的御璽,專供皇室使用。菊花象徵長壽、青春永駐和高貴。日本在9月9日慶祝菊花節(菊の節句,Kiku no Sekku),人們會擺放菊花花束,飲用菊花酒以祈求長壽。贈送菊花表達敬意和長壽的祝愿,但白菊花通常用於葬禮,不宜隨意贈送。

梅花(ume,梅)在冬末盛開,常衝破積雪綻放。它們象徵著優雅、堅韌和新生。在櫻花盛行之前,梅花是日本貴族最愛的花卉,在中國也是如此。它們至今仍與學識和高雅緊密相連。送梅花表達了對身處逆境之人的鼓勵與敬佩。

山茶花(椿)在冬末春初盛開。與大多數花朵逐漸凋謝不同,山茶花的花朵凋落得突然而徹底。這種徹底凋落的景象令武士們感到厭惡,他們認為這如同斬首。然而,山茶花也像徵著愛、忠貞以及陰陽之道(透過其深色的葉片和鮮豔的花朵)。紅色山茶花尤其代表熱烈的愛情,是日本情人節常見的花卉。

牽牛花(朝顔)象徵著轉瞬即逝的愛情和生命的短暫,因為它們每天清晨短暫綻放後便凋零。江戶時代,種植牽牛花成為一種風尚,收藏家甚至不惜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贈送牽牛花既可以表達愛意,也可以暗示這段感情可能轉瞬即逝——這是一種苦樂參半的浪漫舉動。

繡球花(紫陽花)的象徵意義複雜,且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它們既可以代表真誠的情感,也可以像徵善變或驕傲,這都與其變色的特性有關。近幾十年來,繡球花逐漸成為感恩和真誠情感的正面象徵,因此在日本,它們也成為廣受歡迎的母親節花卉。

白色百合象徵純潔和貞潔,與西方傳統相似。彼岸花(彼岸花)在秋分前後盛開,與死亡和來世有關。人們從不將彼岸花作為禮物贈送,如果將其帶入室內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為它們生長在墓地,被認為會引導亡靈。

花語在日本現代生活中依然盛行。花店會根據不同的場合和關係設計花束,並附上卡片解釋花語。高中生會精心挑選畢業或告別花束中的花材,因為他們知道收花人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漫畫和動畫也常用花語象徵,用花卉意象代表人物的內心狀態或預示劇情發展。

時令鮮花贈送

日本文化非常注重季節,送花習俗也體現了這一點。每個季節都有其代表花卉,贈送反季節花卉通常被認為是不合時宜或尷尬的。春天盛開著櫻花、鬱金香和牡丹;夏天則以繡球花、牽牛花和向日葵為主;秋天是菊花、波斯菊和秋葉(在日本美學中,秋葉也被視為花卉);冬天則以山茶花、梅花和水仙花為主。

人生重大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花卉傳統。畢業典禮上會擺放大型花束,花束中會包含當季鮮花以及康乃馨(象徵驕傲和成就)。新店開幕時則會擺放高聳的立式花藝裝置,稱為「花塔」(kado),通常以蘭花、玫瑰等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花卉為主。這些精心佈置的花藝裝置擺放在入口附近,既宣告了新店開業,也表達了對未來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

日本葬禮上常用白菊、白蓮和白百合,並依照特定的葬禮風格進行擺放。這些精心製作的葬禮花束(稱為「供花」)由公司、機構和親朋好友贈送,並會醒目地展示贈送者的姓名。葬禮花束的數量和品質反映了逝者的社會地位和人脈關係。

印度:神聖的花朵與豐盛的儀式

印度的花卉文化與宗教習俗密不可分,花卉是人與神之間至關重要的媒介。儘管花卉也扮演著世俗的角色,但它們的主要意義仍然是精神層面的,這使得印度的花卉文化成為世界上宗教色彩最濃厚的文化之一。

印度教傳統

在印度教中,鮮花是獻給神靈的重要供品。獻花(梵文:पुष्पांजलि,pushpanjali)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吠陀傳統。不同的花卉與特定的神靈相關聯,這種關聯基於神話傳說、色彩象徵意義和精神屬性。蓮花供奉給拉克希米(財富女神)、薩拉斯瓦蒂(智慧女神)和毘濕奴(守護神)。紅色的扶桑花是卡莉和杜爾迦這兩位強大女神的首選。萬壽菊則被供奉給大多數神靈,並被認為具有普遍的吉祥寓意。

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傳統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意義。它像徵著精神覺悟,代表著從污濁之水(物質世界)中湧現的純潔,以及脈輪系統(蓮花代表著一個脈輪)。千瓣蓮花(梵文:sahasrara)代表著頂輪和最終的精神覺悟。贈送蓮花、蓮花圖案或蓮花形狀的物品蘊含著深刻的精神意義,寓意著對受贈者精神成長和神聖祝福的祝愿。

萬壽菊(गेंदा,genda)是印度宗教和社會生活中最常用的花卉。它們鮮豔的橙色和黃色被視為吉祥之色,象徵太陽賦予生命的能量。萬壽菊花環常用於裝飾寺廟神像、婚禮亭(儀式場所)以及款待尊貴的賓客。它們濃鬱的香氣和持久的花期使它們非常適合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的儀式中使用。在排燈節等節慶期間,人們會用萬壽菊花環和包含萬壽菊花瓣的彩繪圖案(rangoli)來裝飾房屋和商店。

茉莉(चमेली,chameli)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尤其是串成長花環的白色小花。茉莉花代表純潔、優雅和神聖的希望。傳統上,女性會在頭髮上佩戴茉莉花,其香氣被認為具有清涼和鎮靜的功效。人們常將茉莉花環獻給象頭神伽內許和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在南印度,茉莉花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有些城市(例如馬杜賴)甚至以其茉莉花市場而聞名,這些市場通宵營業,為清晨的寺廟供奉提供新鮮的茉莉花。

用花環(梵語:माला,mala)裝飾貴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古老的梵文典籍詳細記載了針對不同類型賓客和場合應使用的花卉種類。這項傳統在現代印度依然延續。重要的來賓,無論是政治領袖、宗教人士或婚禮上的家庭成員,一到場便會收到花環。花環的種類、長度以及配戴方式都傳遞著賓客身分和主人尊重程度的特定訊息。

印度婚禮習俗

印度婚禮將花卉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極盡奢華。為期數天的婚禮慶典,鮮花貫穿每個環節,特定的花卉承載著特定的意義,並發揮特定的作用。

交換花環(jaimala 或 varmala)是婚禮儀式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新郎新娘交換由玫瑰、萬壽菊或茉莉花製成的濃密長長的花環,象徵彼此的接納。這一舉動代表著兩個靈魂的結合。按照傳統,雙方家人會爭先恐後地將花環戴在對方頭上,形成有趣的競賽。這些花環都是在婚禮當天新鮮製作的,通常包含數百朵鮮花。

婚禮亭(新人舉行婚禮儀式的場所)會用鮮花精心裝飾。傳統設計只使用萬壽菊和茉莉,打造出精緻的華蓋、立柱和各種裝飾元素。現代婚禮可能會加入玫瑰、蘭花和其他花卉,但萬壽菊仍然必不可少。在封閉的婚禮大廳裡,成千上萬朵鮮花的芬芳營造出令人陶醉的感官體驗,讓參與者將這種體驗永遠銘記於心。

新娘的塗抹薑黃儀式(Haldi,一種用薑黃糊塗抹身體以求淨化和美化的儀式)會用到黃色鮮花,尤其是薑黃花和萬壽菊。塗抹指甲花儀式(Mehndi)則會用到茉莉花和玫瑰花瓣。歌舞晚會(Sangeet)的裝潢也十分精美,與活動主題相呼應。每項婚前儀式都根據地域傳統和家庭習俗對鮮花有特定的要求。

新娘佩戴鮮花首飾——精緻的項鍊、手鐲、腳鍊和髮飾,全部由鮮花製成。南印度新娘尤其偏愛茉莉花,她們佩戴的精美髮飾(jadai)中,數百朵茉莉花蕾被編織進辮子裡。這些鮮花飾品芬芳馥鬱,外觀精美,蘊含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儘管它們易碎,卻依然不可或缺。

節日花

印度教節日與時令花卉息息相關。灑紅節(Holi),這個春季色彩節,最初是人們互相拋灑鮮花和彩色花水。排燈節(Diwali)的特色是點亮油燈,並配以精美的花卉裝飾。九夜節(Navaratri)是慶祝杜爾迦女神的節日,寺廟裡會擺放大量的紅色木槿花和萬壽菊。象頭神節(Ganesh Chaturthi)需要大量的花朵來裝飾象頭神像,節日的不同日子裡還會選用特定的花。

在喀拉拉邦,人們用花瓣製作花環(pookalam,尤其在歐南節期間),在入口處繪製精美的幾何圖案,以迎接賓客和神靈。這些由成千上萬片花瓣排列成複雜圖案的臨時藝術品,體現了印度美學中對無常之美的欣賞以及對耗時費力的祭祀活動的虔誠。

區域差異

印度的地域多樣性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花卉傳統。喀拉拉邦以製作花毯(pookalam)而聞名,常用茉莉花、菊花和當地熱帶花卉。泰米爾納德邦以茉莉花種植聞名,其中馬杜賴茉莉等特定品種價格不菲。孟加拉邦偏愛木槿和萬壽菊,而馬哈拉施特拉邦則廣泛種植萬壽菊和玫瑰。克什米爾以藏紅花、鬱金香和玫瑰而聞名,並深受莫臥兒王朝園林傳統的影響。每個地區的氣候、花卉種類和文化歷史都造就了其在印度教傳統框架下的獨特習俗。

佛教和耆那教的鮮花供品

印度佛教和耆那教也廣泛使用鮮花。佛教佛塔和寺院每天都會收到鮮花供奉,修行者認為鮮花的凋零象徵著生命的無常(anicca)。儘管耆那教奉行非暴力原則,但耆那教寺廟也使用鮮花,不過一些嚴格的耆那教徒會避免使用可能含有昆蟲的花朵。這兩種宗教都強調,供奉鮮花可以透過贈予美好的事物並接受其不可避免的衰敗來培養無執著之心。

現代花卉市場

印度的花卉市場規模龐大。各大城市都設有專門的花卉市場區域(phool mandi),農民們在這裡以噸為單位向零售商、寺廟供應商和婚禮裝飾商出售鮮花。像孟買的達達爾花卉市場或加爾各答的穆里克加特花卉市場這樣的市場24小時營業,黎明前尤為繁忙,因為鮮花從產地運抵市場,買家們開始為當天的需求做準備。為數百座寺廟、數千場婚禮和無數個人祭祀活動供應鮮花,需要複雜的物流配送網絡。

印度花卉產業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也實現了顯著的現代化。冷藏運輸、種植技術的進步以及出口市場的開拓,使花卉種植業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花卉的精神和文化意義依然至關重要——它們並非普通的商品,而是連結人間與神靈的神聖媒介。

中東傳統

古波斯:天堂花園

古波斯人創造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園林傳統之一,其建立的模式傳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並影響了歐洲的園林設計。波斯天堂花園(源自古波斯語)當天“天堂”一詞源自於“圍牆”,意思是“有圍牆的圍場”,代表了人間對天堂的詮釋,以水、果樹和繁茂的花朵為特色,並以幾何圖案排列。

玫瑰在波斯文化中佔據至高無上的地位,伊朗(波斯)被認為是玫瑰的故鄉之一。古城設拉子成為了玫瑰的代名詞,波斯詩人常以玫瑰作為神聖之美和愛的象徵。大馬士革玫瑰(大馬士革玫瑰玫瑰在波斯廣泛種植,成為香水生產的重要原料。波斯人發展出精湛的玫瑰水(golab)和玫瑰油(attar)提取技術,製成香水,這些香水沿著絲綢之路成為奢侈品。

波斯國王建造了名為“古利斯坦”(字面意思是“玫瑰之地”)的精美玫瑰園。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皇帝居魯士大帝(約西元前600-530年)在帕薩爾加德建造了一個著名的花園,給後世的希臘歷史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花園不僅僅是裝飾性的,更像徵著國王創造人間天堂的權力,展現了他們對自然和資源的控制。

用玫瑰花瓣款待賓客的傳統起源於波斯宮廷。重要的賓客會走過鋪滿新鮮玫瑰花瓣的地毯,人們會用玫瑰水灑在他們的手上和臉上,以示歡迎。這種習俗在伊斯蘭世界傳播開來,並在十字軍東徵期間影響了歐洲貴族。大量使用玫瑰既彰顯了財富,也體現了優雅的品味。

波斯詩歌,尤其是哈菲茲、魯米、薩迪和奧馬爾·海亞姆的作品,充滿了花卉意象。玫瑰在無數的隱喻中出現,象徵神聖的愛、美麗和精神的渴望。夜鶯對玫瑰的愛成為一個核心的詩歌隱喻,代表靈魂渴望與神靈合一。這些文學傳統影響了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伊斯蘭詩歌,將波斯花卉象徵意義傳播到伊朗以外的遙遠地區。

波斯新年(諾魯孜節)在春分時節慶祝,節日期間鮮花盛開,熱鬧非凡。節慶餐桌上擺放著七樣食物(haft-sin),包括發芽的麥芽或扁豆(象徵新生),以及鮮花,尤其是風信子。在諾魯孜節期間贈送鮮花,寓意著新生和繁榮。這個擁有至少3000年歷史的古老瑣羅亞斯德教節日,在現代伊朗和中亞文化中仍然保留著其鮮花傳統。

波斯園林設計對後來的中東、北非和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伊斯蘭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分花園(chahar bagh)的格局,即用水渠將空間劃分為四個像限,成為伊斯蘭花園的標準設計。這些幾何佈局並非隨意而為,而是像徵著《古蘭經》中所描述的天堂,河流蜿蜒流淌於花園之間。花園中種植的花卉——尤其是玫瑰、茉莉、水仙和鬱金香——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神聖之美和信徒將獲得的獎賞的提醒。

君主之間互贈玫瑰作為外交禮物的傳統起源於波斯,並傳播至整個伊斯蘭世界。波斯國王將稀有玫瑰品種贈送給其他宮廷,以此展現友誼和波斯園藝的卓越成就。這種外交鮮花互贈有時也伴隨著聯姻,新娘會將珍稀玫瑰品種作為嫁妝,從而將玫瑰品種傳播到各地。

波斯細密畫經常描繪花園場景,繁花似錦,展現了花卉如何融入宮廷生活。戀人在玫瑰園中幽會,詩人於繁花似錦的樹下吟詩作賦,統治者則在鮮花環繞的亭台樓閣中接見臣民。這些畫面確立了美學理念,並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影響著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和花園設計。

奧斯曼帝國:鬱金香狂熱與塞拉姆

奧斯曼帝國發展出了歷史上最精湛的花卉文化之一,尤其是在17和18世紀。雖然玫瑰仍然很重要,但鬱金香最終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國花。卓越達到了與後來在荷蘭的地位相媲美的文化重要性水平。

鬱金香時代

在鄂圖曼帝國歷史上,1718年至1730年被稱為「鬱金香時代」(Lale Devri)。在此期間,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及其大維齊爾易卜拉欣帕夏將鬱金香的種植推向了皇室的狂熱之中。蘇丹下令在宮廷花園中種植稀有金香品種,朝臣競相培育新品種,其中一些品種甚至以天價售出。最珍貴的鬱金香花瓣細長如針,花型修長,與荷蘭常見的圓形鬱金香截然不同。

鬱金香不僅僅是時尚的象徵——它們還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和宗教象徵意義。鬱金香的土耳其語名稱是…鬱金香,在阿拉伯語中與…具有相同的字母真主鬱金香象徵著天堂、神聖的完美和人間的美麗,從而營造出神秘的連結。它們與春天的復甦息息相關,也與伊斯蘭教的復活和新生理念相契合。

蘇丹在宮廷花園舉辦盛大的鬱金香節。這些夜間慶典以數千株精心佈置的鬱金香為特色,花叢中點綴著彩色玻璃燈籠,龜殼上繫著蠟燭的烏龜在花園中漫步。樂師演奏,詩人吟誦鬱金香主題的詩句,最美麗的鬱金香則被贈予受寵的朝臣。這些節日代表了奧斯曼宮廷優雅與藝術成就的巔峰。

鬱金香圖案在奧斯曼裝飾藝術中隨處可見——陶瓷(尤其是伊茲尼克瓷磚)、紡織品、手稿和建築裝飾上都有它們的身影。送上飾有鬱金香圖案的物品成為傳遞鬱金香象徵意義的方式。鬱金香圖案的《古蘭經》盒或咖啡杯絕對不只是實用器物,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對鬱金香的迷戀最終導致了政治動盪。批評者認為,在帝國面臨軍事和經濟挑戰之際,在鬱金香和節慶活動上揮霍無度是輕浮之舉。 1730年,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推翻了易卜拉欣帕夏,部分原因正是民眾對鬱金香種植過度支出的不滿。儘管如此,鬱金香在鄂圖曼帝國乃至後來的土耳其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塞拉姆:奧斯曼花語

奧斯曼人發展出一套名為“塞拉姆”(selam)的精妙的“花語”,可能受到早期波斯傳統的影響,但最終發展成為一套獨特的奧斯曼體系。歐洲人主要透過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夫人瑪麗·沃特利·蒙塔古(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的著作了解了這種象徵性的語言,她在1763年發表的信件中記錄了它。

在塞拉姆(Selam)中,每朵花、每一種草藥,甚至每件物品都承載著特定的意義,這些意義可以組合起來,構成複雜的訊息。與簡單的象徵性聯想不同,塞拉姆是一種實際的溝通系統。精心搭配的花束可以傳遞那些無法直接言說的訊息,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尤其重要,因為那時上層階級的女性被隔離,非親屬男女之間的交往也受到限制。

鮮花可以表達從熱烈的愛到痛苦的拒絕等各種情感。紅玫瑰代表“我愛得如火如荼”,黃玫瑰則表示“我嫉妒”。鬱金香也表達了「我愛得如火如荼」的意思,而不同的顏色則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紅色鬱金香代表熱烈的告白,白色鬱金香代表被拒絕的愛。茉莉花象徵友善和優雅,而羅勒(也用於製作塞拉姆花)則可能意味著「我恨你」或表達惡意。

花束的擺放方式也至關重要。花的正放與倒放可能會顛覆或改變其原意。絲帶的種類、是否有刺,甚至送花的特定時間,都會影響花束所傳遞的訊息。正是由於這種複雜性,才催生了專業的“花語解讀師”,他們可以幫助客戶解讀複雜的花束或撰寫花束寓意。

塞拉姆並非僅限於鮮花。鏡子、珍珠、肥皂、丁香,甚至稻草等物品都可以納入其中,每件物品都有特定的意義。這種擴展的詞彙量使得溝通變得極為精準。鮮花和物品的組合可以建構出語法複雜的句子。

蒙塔古夫人對花語的記錄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她的記述啟發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花語體系,儘管歐洲人並沒有全盤照搬奧斯曼花語的意義,而是發展出了自己的體系。有趣的是,許多歐洲人從未意識到花語主要用於世俗交流而非浪漫情愫——蒙塔古夫人對浪漫訊息的關注或許扭曲了歐洲人的理解。

實際上,奧斯曼帝國的花環用途廣泛。後宮中的女性會用鮮花傳遞訊息。外交訊息可以隱藏在鮮花中,這樣即使有人質疑其含義,也能巧妙地否認。母親可以藉此向女兒傳達期望,朋友可以間接表達擔憂,當然,也可以秘密地追求愛情。

奧斯曼宮廷設有專門的花藝師,負責為不同場合提供適當的鮮花禮物建議。無論是婚禮禮物、弔唁禮品、祝賀新生兒誕生或就職,還是節日問候,都採用傳統的花束組合,這些花束組合為受過教育的人們所熟知和欣賞。

奧斯曼園林文化

除了特定的花卉象徵意義之外,奧斯曼文化也發展出了精妙的園林傳統。宮廷花園、公共花園和私人花園都遵循著強調水景、幾何佈局和繁花似錦的美學原則。這些花園是社交場所,人們可以在男女分開的區域內聚集、交談,欣賞時令花卉。

在休閒郊遊(mesire)中採摘鬱金香、風信子和其他春季花卉的習俗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社交活動。家家戶戶會前往城外著名的花海,採摘鮮花,吟詩作賦,享受野餐的樂趣。這些郊遊活動使賞花之道不再局限於精英階層,而是惠及更廣泛的群體,讓時令花卉成為更廣泛文化體驗的一部分。

奧斯曼帝國的花卉栽培對歐洲園藝做出了重大貢獻。鬱金香、風信子、毛茛以及其他各種花卉透過鄂圖曼帝國的傳播傳入歐洲,深刻影響了歐洲的園藝。 17世紀30年代引發荷蘭鬱金香熱潮的鬱金香球莖,最初就來自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在那裡,它們已經在那裡被栽培和改良了數個世紀。

不同文化中的伊斯蘭花卉傳統

從摩洛哥到印度尼西亞,更廣泛的伊斯蘭文化發展了受波斯和奧斯曼文化影響並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調整的花卉傳統。 《古蘭經》將天堂描述為擁有花園,花園下河流潺潺,遍植水果和鮮花。這項描述使得花園和花卉在整個伊斯蘭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

在安達盧斯(伊斯蘭西班牙,711-1492年),穆斯林建造了壯麗的花園,種植茉莉、玫瑰、橙花以及無數其他花卉。阿爾罕布拉宮的花園和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展現了伊斯蘭花園美學,其特點是幾何排列的花壇、水渠和芬芳的植物。即使在伊斯蘭統治結束後,這些花園仍然影響著後來的西班牙和歐洲花園設計。

北非傳統將當地花卉融入伊斯蘭圖案中。茉莉花在突尼斯和摩洛哥尤其重要,女性穿著茉莉花,新娘會收到精美的茉莉花束。飲用花水(尤其是玫瑰花和橙花水)的習俗在整個伊斯蘭地中海地區傳播開來,這既滿足了人們的愉悅感,也與先知穆罕默德對芬芳的喜愛不謀而合。

在南亞,莫臥兒帝國(1526-1857)融合了波斯傳統和印度習俗,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印度伊斯蘭花卉文化。莫臥兒皇帝們精心維護著規模宏大的花園,園內種植著從波斯進口的玫瑰、茉莉、水仙和鬱金香,以及印度本土花卉。泰姬瑪哈陵花園就是莫臥兒庭園設計的典範,花壇以幾何圖案排列,象徵天堂。

莫臥兒細密畫描繪了精美的花卉擺設和花園景色,記錄了花卉在宮廷生活中的運用。皇帝賈汗吉爾尤其喜愛花卉,他委託繪製了科學嚴謹的植物圖譜,以及精美的花卉畫作。贈送珍稀花卉或花卉畫作成為贏得皇室恩寵的重要途徑。

在伊斯蘭世界,以花卉圖案(瓷磚、石雕和繪畫)裝飾清真寺的習俗廣為流傳,但為了避免造成偶像崇拜,這些圖案通常採用程式化而非寫實風格。這些花卉裝飾既美化了神聖的空間,也使信徒們聯想到天堂。然而,與印度教寺廟不同,清真寺內通常不會擺放真正的鮮花,儘管在聖人的陵墓前可能會供奉鮮花。

在許多伊斯蘭文化中,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聖紀節)都成為人們展示鮮花的節日,儘管不同地區和教派的習俗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區,人們用鮮花裝飾房屋和街道,並分發花水。這些慶祝活動融合了宗教虔誠和以鮮花致敬重要人物的文化傳統。

歐洲花卉傳統

中世紀歐洲:修道院花園與民間傳統

中世紀歐洲的花卉文化呈現兩條平行發展脈絡:一是修道院中保存的學院派傳統,二是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民間傳統。這兩條脈絡偶爾交匯,但在後期之前大多獨立發展。

修道院花園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修道院成為了植物知識的寶庫。僧侶們維護花園,這些花園兼具藥用、烹飪和象徵意義等多種用途。 《聖加侖修道院平面圖》是一幅九世紀的理想修道院藍圖,圖中清晰地劃分了藥用草本植物、蔬菜和墓地花卉的區域,揭示了早期中世紀文化對植物的分類方式。

修道院花園保存了羅馬和阿拉伯的植物學知識,僧侶們抄寫並繪製了記錄植物特性和用途的藥草書。這些文獻將實用資訊與源自基督教詮釋的象徵意義結合。百合花因其潔白的花色和嬌嫩的外形,與聖母瑪利亞的純潔聯繫在一起。玫瑰既代表天上的愛(與瑪利亞連結在一起時),也代表塵世的激情(這需要神學上調和世俗玫瑰象徵意義與基督教價值觀之間的關係)。

德國本篤會女修道院長希爾德加德(1098-1179)著述頗豐,內容涵蓋藥用植物,包括花卉。她的著作融合了實用的醫學知識和富有遠見的基督教神學,將植物視為具有特定功效的神聖恩賜。她的著述影響了人們對花卉在醫學和象徵意義上的理解。

修道院花園為教堂在重要節日期間提供鮮花裝飾。復活節百合、聖誕玫瑰(鐵筷)以及各種季節性花卉裝飾祭壇和聖龕。信徒們普遍在教堂獻花,尤其是在與聖母瑪利亞相關的節日。這項傳統確立了鮮花在基督教中作為宗教供品的地位,與其他宗教傳統中鮮花的用途相似但又有所區別。

民間傳統

在修道院之外,民間傳說賦予花卉實用和神奇的功效。山楂花可以驅邪避兇,但被認為帶入室內會帶來厄運(可能是因為它們的氣味類似腐肉)。據說在夏至日採摘的聖約翰草可以抵禦惡魔和巫術。馬鞭草在民間信仰中也具有多種保護和療癒的功效。

五朔節的慶祝活動以鮮花為中心,尤其是山楂花(在英國被稱為“may”)。年輕人會「去五月採花」(go a-maying),前往田野和樹林中採集開花的枝條。他們會編織花冠,選出五月皇后,並圍繞著裝飾著鮮花的五月柱跳舞。這些源自於基督教傳入之前的生育慶典的傳統,儘管偶爾遭到教會的反對,仍得以延續。

在富裕人家和教會裡,人們習慣在地板上鋪撒香草和鮮花,這種習俗既實用又具有像徵意義。鮮花能為氣味難聞的建築物帶來怡人的香氣,而某些香草(如芸香、艾菊、苦艾)則被認為可以驅蟲防病。在特殊場合,人們會鋪上新鮮的香草和鮮花,以此表達對賓客的尊貴禮遇。

婚禮傳統中廣泛運用鮮花,但具體習俗因地區而異。新娘可能會攜帶香草和鮮花,人們相信這些能保佑多子多福、驅邪避兇。迷迭香象徵紀念和忠貞,在婚禮花束和裝飾中特別常見。賓客可能會收到小花束或特製香草枝作為回禮。

花圈和花圈標誌著季節的更迭和人生的重要轉捩點。在豐收節上,人們會用穀物編織晚季的花朵來製作花環。在仲夏節的慶祝活動中,人們會製作精美的花環,並將其漂浮在水面上進行占卜——根據傳統,花環漂浮時間最長的人將率先結婚。葬禮上也會用到鮮花,但不同地區和社會階層的習俗有所不同。

中世紀文學中的花語

中世紀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傳統,將花卉確立為宮廷愛情和美德的象徵。 13世紀的法國詩歌《玫瑰傳奇》(Roman de la Rose)運用精妙的玫瑰寓言來描繪求愛與愛情的追求。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確立了玫瑰在歐洲文學中至高無上的愛情象徵地位,強化並拓展了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的象徵意義。

喬叟的作品中頻繁提及花卉,他假定讀者理解其像徵意義。雛菊(「白晝之眼」)尤其令喬叟著迷,他曾寫詩讚美雛菊的純潔與美麗。這些文學作品有助於規範花卉的含義,並最終發展成為正式的花卉語言體系。

文藝復興與近代早期歐洲:鬱金香狂熱與植物學

文藝復興為歐洲花卉文化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貿易的成長,特別是與奧斯曼帝國領土和亞洲的貿易,引入了異國花卉,改變了歐洲花園的面貌,並引發了收藏熱潮。同時,植物學的發展開始將花卉的美學和象徵意義與其實用性和所謂的魔力特性區分開來。

荷蘭黃金時代與鬱金香狂熱

17世紀的荷蘭經歷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花卉熱潮:鬱金香狂熱。鬱金香於16世紀末從奧斯曼帝國傳入,並在17世紀30年代成為投機熱潮的焦點。在1637年2月狂熱的頂峰時期,一些稀有的鬱金香球莖售價甚至相當於阿姆斯特丹的豪宅。

這種現象並非簡單的非理性行為。鬱金香可以透過病毒產生美麗且難以預測的顏色變異(儘管當時人們並不了解這一點)。一個球莖就可能孕育出擁有驚艷新圖案的後代,有可能創造出價值連城的稀有品種。這種投機行為既包含對園藝的真正興趣,也包含著投機取巧,最終釀成了一場早期的資產泡沫。

鬱金香交易日趨成熟,甚至出現了球莖還在地裡時的期貨合約。各階層人士都參與其中,希望從中獲利。 1637年2月,泡沫突然破裂,許多投機者面臨破產,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其經濟影響遠沒有早期記載的那麼慘重。

儘管經歷了經濟危機,荷蘭人對鬱金香的熱愛卻絲毫未減。荷蘭成為歐洲主要的球莖生產國,並一直保持著這一地位。贈送鬱金香的傳統在荷蘭文化中根深蒂固,不同顏色的鬱金香承載著特定的意義。紅色鬱金香代表愛情,黃色鬱金香象徵愉悅的心情,而白色鬱金香則用於道歉或紀念。

這時期的荷蘭靜物畫創作了大量精美的花卉構圖,既記錄了珍貴的花卉品種,也表達了對美的短暫易逝的思考。這些畫作描繪了不同季節盛開的花卉組合,展現了理想化的花園,也體現了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富有的贊助人委託創作花卉畫作,以取代短暫易逝的鮮花,或記錄特別珍貴的花卉品種。

植物園與科學分類

文藝復興時期,大學裡開始建立植物園,最初是為了醫學教育(因為許多藥物都源自於植物),但後來逐漸轉向科學研究。比薩植物園(建於1544年)、帕多瓦植物園(建於1545年)以及歐洲各地類似的機構,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

這些花園促進了科學交流,植物學家分享標本、種子和知識。寄送壓花(植物標本)的做法使得植物學家能夠研究來自遙遠地區的植物。這個科學網絡與觀賞花卉貿易並行運作,但又有所區別,儘管兩者之間經常有交集。

卡爾·林奈(1707-1778)以其二名法命名植物分類系統,徹底革新了植物學。他的工作有系統地整理了植物學知識,使得人們能夠清楚地交流特定物種的資訊。雖然林奈的系統最初側重於科學分類,但它最終也影響了人們出於觀賞目的討論和分類花卉的方式。

植物插畫作為一種專門的藝術形式,其發展創造了既美觀又科學準確的花卉圖像。像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這樣的藝術家將藝術技巧與科學觀察結合,創作出兼具美感和教育意義的作品。這些插畫有時被用作禮物,兼具美感和知識價值。

巴洛克和洛可可宮廷中的花卉

17至18世紀的歐洲王室宮廷將鮮花作為政治舞台和個人奢華的象徵。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凡爾賽宮擁有精心設計的花園,其中花卉佈置更是匠心獨運。盛放在銀盆中的橘樹可以根據不同場合變換造型。鮮花不僅裝飾餐桌、寢宮,也點綴著朝臣們的身姿。

在宮廷場合,直言不諱可能帶來危險,因此花語發揮了重要作用。精心挑選的花束可以傳遞訊息、表達結盟,或表示喜愛或厭惡。宮廷禮儀手冊有時會提供不同場合和關係適宜花卉的指導。

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酷愛花卉,對法國的花卉時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的喜好左右著花卉的栽培種類以及它們在插花和時裝設計中的運用。她曾大力贊助塞夫爾瓷器廠,該廠生產的瓷花栩栩如生,堪稱鮮花的永久替代品。

洛可可風格主導了18世紀中期的美學潮流,其特點是家具、紡織品、瓷器和繪畫中大量運用花卉圖案。贈送飾有花卉圖案的物品成為一種時尚,從鼻煙盒到書桌,幾乎所有物品都飾有精美的花卉紋飾。這些物品不僅具有美感價值,也蘊含著與其花卉圖案相關的象徵意義。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植物誌的鼎盛時期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是西方文化中花語形式發展的鼎盛時期。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時期,英國社會發展出一套複雜的社會規範,約束人們的行為、言談和人際關係。鮮花成為維多利亞時代人們表達情感的媒介,因為嚴格的禮儀規範使他們無法直接表達這些情感。

花志的發展

維多利亞時代的花卉學汲取了多種來源:土耳其的塞拉姆(透過蒙塔古夫人的著作)、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象徵主義、古典神話、民間傳統以及《聖經》典故。夏洛特·德·拉·圖爾的《花卉語言》(1819年)及其後繼著作將這些多元的傳統系統地編纂成詞典,為數百種花卉賦予了特定的含義。

當時出版了多種花卉字典,但它們的解釋並不總是一致。有的字典將黃玫瑰列為嫉妒的象徵,而有的則認為它代表友誼。這種模糊性雖然令人困惑,但也為解讀提供了彈性。最重要的是,送花人和收花人都明白所使用的體系──他們參考的是哪一本字典。

花語的來源多種多樣。有些源自於色彩象徵意義(紅色代表熱情,白色代表純潔)。有些則來自神話(例如,水仙花象徵自愛,源自希臘神話)。植物的特性也賦予了花語意義(例如,勿忘我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像徵紀念)。語言上的連結也發揮了作用(例如,迷迭香象徵紀念,源自於“remembrance”一詞)。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和作家也透過他們的作品影響了花語的含義。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花卉學中,每一種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玫瑰根據顏色和品種的不同,以各種形式表達愛意;紫羅蘭象徵謙遜和忠貞;鈴蘭代表甜蜜和謙卑;雛菊象徵純潔;三色堇象徵深思熟慮;康乃馨根據顏色表達不同的情感;菊花可以代表快樂,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代表死神;

除了單朵花之外,花束的組合、擺放方式和呈現方式也會影響其意義。一朵玫瑰和一打玫瑰所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正放的花束代表一種意義;倒放的花束則會顛倒或否定其意義。右手或左手贈送的花束也蘊含著不同的寓意。絲帶的顏色也增添了意義。帶刺的去留會影響傳遞的訊息。贈送花束的時間也可能產生影響。

這種複雜性意味著,創作一束真正優美動人的花束需要知識、思考和計畫。收到這樣一束花並能正確解讀其意義,則體現了文化素養和敏感度。這個過程使送花既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成為一種智力的鍛鍊。

求愛與浪漫

求愛是插花藝術的主要領域。年輕男子會精心搭配花束來追求心儀的女子,這種花束被稱為「tussie-mussies」(小巧的圓形花束)。這些精緻的花束可能包含10到15種不同的花草,每一種都代表著特定的寓意。例如,一位年輕男子可能會將紅玫瑰(代表愛)、勿忘我(代表思念)、金銀花(代表愛情的紐帶)和常春藤(代表忠貞)組合在一起,以此表達他深情款款的愛意和誠意。

女性則以鮮花回應求愛。接受求愛者可能會送粉紅色玫瑰(表示欽佩和喜悅)。拒絕則可以透過黃色康乃馨(表示失望)、條紋康乃馨(表示拒絕)或橙色百合(表示憎恨——雖然刺耳但很明確)來傳達。這套體系既賦予女性在戀愛中一定的自主權,又能維護禮儀──她們無需直接交談,卻依然能夠表達自己的決定。

監護人的出現給戀愛中的情侶帶來了挑戰,間接溝通變得至關重要。年輕女子可能會佩戴特定的鮮花出席活動,在不直接與某位男士交談的情況下,向他傳遞訊息。而他可能會在第二天送花到她家,以此回應,繼續這段對話。

秘密愛慕者可以透過鮮花匿名示愛,但這可能會造成混亂和社交尷尬。這束神秘的花束究竟是來自英俊的鄰居、無聊的表親,還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人?這種不確定性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求愛增添了戲劇性。

夫妻間常用鮮花來表達愛意、道歉或責備。丈夫可能會在爭吵後送花,而鮮花的具體品種則暗示著他是在道歉還是在為自己辯解。妻子們則會用鮮花來表達她們因婚姻中的權力關係而難以直接表達的情感。

社會溝通

花語的內涵遠不止於愛情。朋友之間互贈鮮花,表達忠誠、欽佩、同情或祝賀。黃玫瑰和金合歡花象徵友誼,百日菊則代表對遠方朋友的思念。這些友誼之花尤其有助於女性維繫社會關係,因為在那個社會裡,女性之間直接表達愛意可能會被誤解。

弔唁需要合適的鮮花。白百合表達哀悼之情,並祈願逝者靈魂已得淨化。柏樹象徵哀悼。迷迭香代表緬懷。這些葬禮鮮花幫助哀悼者在嚴格的社會禮儀規範下,表達對逝者的悲痛和支持。

禮儀要求以禮物感謝款待,鮮花是表達謝意的絕佳選擇。選擇合適的鮮花既能體現感激之情,又能展現社交品味。如果帶錯鮮花參加晚宴,可能會冒犯他人或造成尷尬,因此了解花藝知識在社交場合中至關重要。

階級和性別維度

花藝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層和中產階級的女性有閒暇時間研讀花卉字典並練習插花。她們可能會花上幾個小時來插花或解讀收到的花束。這種知識成為優雅和教養的象徵。

工人階級使用鮮花的方式較為實用和傳統。街角的花販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簡單的花束。這些商業花束或許不承載複雜的寓意,但仍能表達情感或紀念之情。精緻的插花藝術與簡單的送花方式之間的差異,反映了更廣泛的階級分化。

性別因素對花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女性與花卉連結在一起——嬌嫩、美麗、精緻、美觀。學習花藝被視為適當的女性教育,如同針線或水彩畫一樣。男性也會參與其中,送花並學習一些技巧以避免失禮,但女性才是這套體系真正的專家。

這種性別化的聯想意味著,除非男性以科學(植物學)或商業(園藝)的方式對待花卉,否則他們對花卉的濃厚興趣將面臨社會譴責的風險。花卉作為美學欣賞和象徵性交流的對像被女性化,這給喜愛花卉的男性帶來了矛盾和壓力。

花志學的衰落

維多利亞時代的花卉象徵在19世紀末開始衰落,因為社會規範逐漸放鬆,直接溝通變得更加普遍。愛德華時代,花卉象徵變得更加簡化,只保留了最常見的含義。到了20世紀初,除了最基本的花語——玫瑰代表愛情,百合代表葬禮,勿忘我代表紀念——之外,大多數具體的花語都已被遺忘。

然而,維多利亞時代的花語影響至今猶存。現代人仍會送紅玫瑰表達愛意,送白花用於婚禮和葬禮,也常以鮮花來表示歉意或慶祝。即使不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具體意義,人們仍然會透過鮮花進行交流,這種習慣以簡化的形式延續了下來。

近年來,隨著書籍、網站和社群媒體的傳播,人們對花藝的興趣略有復甦。一些現代花店提供以維多利亞時代花語為靈感的插花作品,婚禮上也偶爾會運用符合歷史原貌的花藝設計。儘管這種復興仍屬小眾,但也顯示人們對花卉作為象徵性溝通方式的持續關注。

其他歐洲傳統

雖然英國發展了最精細的花卉藝術,但其他歐洲文化也保留了各自獨特的花卉傳統,值得我們認可。

法國法國發展了以鮮花為基礎的精湛香水產業,尤其是在格拉斯。贈送花香香水的傳統與贈送鮮花本身一樣重要。法國花園著重規則的佈局和繁茂的花卉。花語(le langage des fleurs)的發展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花卉學並行,但又有所區別,法國文獻有時會賦予花語不同的含義。

德國日耳曼地區保留著濃厚的花卉民間傳統。高山花卉具有特殊的意義,雪絨花更是成為山地文化乃至整個德語民族的象徵。在一些地區,人們仍然保留著在帽子(尤其是蒂羅爾帽)上佩戴鮮花的傳統。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創作了大量關於花卉的詩歌,深刻影響了人們對花卉的文化認知。

義大利義大利花園融合了古典羅馬傳統、基督教象徵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價值。義大利花園著重規則的設計,將花卉作為整體藝術構圖中的元素,而非孤立的焦點。義大利畫家延續了荷蘭人創作精美花卉靜物畫的傳統。在天主教盛行的義大利,人們仍然保留在宗教節日,特別是復活節和聖徒瞻禮日贈送鮮花的傳統。

西班牙儘管葡萄牙的園藝傳統以基督教宗教意義為中心,但仍保留了伊斯蘭教的影響。西班牙新娘傳統上會攜帶橙花(azahar),象徵純潔和永恆的愛。這項傳統傳播到整個天主教歐洲和美洲,使得橙花幾乎成為20世紀中期之前所有新娘的必備花卉。

斯堪的納維亞人們發展出適應北方氣候的傳統,因為那裡的花朵稀少,因而更加珍貴。仲夏節慶典上大量使用鮮花,人們用野花編織花冠,用樺樹枝和花朵裝飾房屋。短暫的生長季節使得夏季的花朵格外珍貴,並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俄羅斯俄羅斯保留了受東正教和民間習俗影響的獨特傳統。 19世紀和20世紀初,紅康乃馨成為革命的象徵,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緊密相連。這種政治聯繫最終使紅色康乃馨成為紀念二戰老兵和勝利的節日用花。俄羅斯的送花禮儀規定,鮮花數量應為奇數(偶數用於葬禮),這項傳統延續至今。

美洲:原住民傳統與殖民融合

前哥倫布時期文明

阿茲特克花卉文化

阿茲特克人(約西元1300-1521年)發展了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精緻的花卉文化之一。他們的首都特諾奇提特蘭擁有大片的奇南帕(水上花園),種植蔬菜、香草和鮮花。皇帝也維護著幾座賞花花園,裡面種植著從帝國各地收集來的珍稀花卉,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植物園之一,其目的並非純粹為了實用,而是為了美學。

萬壽菊(學名:Tagetes erecta,納瓦特爾語稱cempasúchil)具有神聖的意義。這些鮮豔的橙黃色花朵被認為能夠引導亡靈,並被廣泛用於宗教儀式中。阿茲特克人將萬壽菊與冥界之主米克特蘭特庫特利(Mictlantecuhtli)聯繫起來,並在葬禮儀式和祭祀亡靈的祭壇上使用它。這項傳統在現代墨西哥的亡靈節慶祝活動中得以延續。

阿茲特克人發展了精湛的花卉栽培技術,掌握了繁殖、移植甚至基本的雜交方法。他們根據花卉的外觀、香氣和特性進行分類,從而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植物學知識體系。專業的花卉種植者(xochimanque)向市場供應新鮮切花和開花植物,這表明人們對花卉的需求遠不止於宗教用途。

詩歌在阿茲特克精英文化中佔據核心地位,而花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納瓦特爾語短語“in xochitl in cuicatl”(花與歌)象徵詩、真理和美。阿茲特克詩人運用精妙的花卉隱喻,將特定的花卉與特定的情感、美德和概念連結起來。這些詩歌傳統確立了花卉作為文化意義載體的地位,其意義遠不止於其外表之美。

鮮花曾被用作外交禮物、友誼的象徵和榮譽的表達。凱旋的戰士會獲贈花環,覲見皇帝的賓客也會收到鮮花。皇帝本人有時也會將稀有花卉贈予寵信的貴族,這種舉動象徵著極高的威望。

瑪雅傳統

瑪雅人(約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1500年)將花卉融入宗教儀式,以祭祀神靈和紀念重要的慶典場合。雞蛋花(又稱緬梔子花)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與生命和生育力緊密相連。這種花芬芳美麗,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常用於個人裝飾和宗教祭祀。

瑪雅藝術中常描繪神祇和貴族頭戴精美的花冠,手中握著鮮花。這些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神聖力量和地位的象徵。在瑪雅圖像學中,花朵通常代表靈魂、美麗以及天地之間的連結。

瑪雅人發展出了複雜的農業系統,包括種植實用且美觀植物的森林花園。考古證據表明,他們將野生花卉移植到花園中,開啟了馴化過程。這種花卉栽培既生產了實用作物,也生產了觀賞植物。

印加花卉文化

印加人(約公元1400-1533年)在祭祀太陽神因蒂和其他神靈的宗教儀式中使用鮮花。在太陽節(Inti Raymi)期間,獻花尤其重要,人們會將鮮花撒在祭祀道路上,並擺放在祭壇上。

印加帝國疆域遼闊,從沿海沙漠到高山,海拔落差巨大,印加人在其帝國境內不同海拔高度種植花卉。這使他們能夠接觸到多種花卉,並了解哪些花卉最適合在哪些條件下生長。皇家花園中種植著來自不同地區的花卉,彰顯了帝國的實力和知識。

邊緣坎圖塔花(Cantua buxifolia)作為“印加聖花”,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其管狀的紅黃花朵與太陽神因蒂(Inti)緊密相連,常見於各種儀式和藝術作品中。如今,玻利維亞和秘魯都將坎圖塔花奉為國花,這反映了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北美原住民傳統

北美原住民部落將當地的野花融入儀式、醫藥和日常生活中,儘管由於北美大陸文化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些做法差異很大。

平原部落將野花用於醫藥和祭祀儀式。鼠尾草雖然不是花,但在許多儀式中也常與鮮花一同出現。紫錐菊(Echinacea)既有藥用價值,又具有神聖的意義。黑眼蘇珊、野玫瑰以及無數其他本土花卉因其美麗而備受喜愛,並被用於工藝品製作和個人裝飾。

東部林地部落在季節性慶典中使用鮮花。血根草既可作染料,又可入藥。野生耬斗菜、延齡草和紫羅蘭也備受重視。豪德諾索尼(易洛魁)的感恩致詞中提到花是創造者的恩賜,將其納入宇宙論的範疇。

美國西南部的部落將花卉融入儀式和沙畫中。絲蘭花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和儀式元素。沙漠野花在雨後短暫盛開,使其成為新生和生命延續的象徵。

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部落曾利用包括卡馬斯百合在內的各種花卉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春季卡馬斯百合的收穫既是生活必需,也是慶祝活動,因為花朵的盛開預示著收穫的季節。這些兼具實用和觀賞雙重功能的花卉模糊了歐洲文化中常見的觀賞性和實用性之間的界線。

殖民時期與後殖民時期的美洲

拉丁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將歐洲花卉和花卉傳統帶到美洲,同時也與當地原住民習俗相遇。由此產生的融合,在拉丁美洲各地造就了獨特的花卉文化。

在墨西哥,原住民的亡靈節傳統與天主教的諸聖節和萬靈節融合,形成了現代的亡靈節慶祝活動。萬壽菊依然是節慶的核心,它們在墓園和家中的祭壇(ofrendas)之間鋪成耀眼的橙色小徑,指引著逝去的親人回家,與家人團聚。這項習俗已傳播到墨西哥以外,並被國際社會認可為墨西哥的文化傳統。

拉丁美洲各地的天主教節日都少不了鮮花裝飾。聖體節的遊行隊伍會將街道鋪滿花瓣,擺放成各種宗教圖案。聖週期間,教堂裡也擺滿了精美的花卉。這些傳統融合了歐洲天主教的習俗、當地的花卉栽培傳統以及美洲的花卉。

拉丁美洲的婚禮大量使用鮮花,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在許多地區,新娘會手捧花束拋給未婚女性賓客,這項傳統源自歐洲。從西班牙引進的橙花(azahar)逐漸成為婚禮用花的標配,不過當地花卉也常被用來補充或取代橙花。

在西班牙,年輕男子為心儀的女子獻唱小夜曲(serenatas)的傳統儀式中,通常會伴以鮮花,尤其是玫瑰。這種浪漫的舉動融合了西班牙的音樂傳統和世界各地贈送鮮花的習俗。不同顏色的玫瑰也承載著與其他文化相似的意義──紅色代表愛情,黃色代表友誼,白色代表純潔的愛慕。

在墨西哥,瓜達露佩聖母節(12月12日)當天,數百萬朵玫瑰被帶到瓜達露貝聖母大教堂。朝聖者們手持鮮花作為祭品,表達虔誠之情並祈求神靈庇佑。這種融合了天主教虔誠信仰和本土祭祀傳統的習俗,展現了殖民時期如何孕育出獨特的宗教獻花習俗。

加勒比海

加勒比地區的花卉文化融合了非洲、歐洲和泰諾族原住民的文化影響。包括木槿、三角梅、蘭花和鶴望蘭在內的熱帶花卉在加勒比海氣候中茁壯生長,形成了豐富的花卉資源。

牙買加的花卉傳統包括用鮮花進行藥用灌木浴和個人裝飾。在頭髮上佩戴鮮花,尤其是芙蓉花,形成了一種與加勒比海地區身份密切相關的獨特風格。鮮花在拉斯塔法裡教文化中具有像徵意義,但該教派強調的是自然生長的花朵,而非新鮮切花。

在波多黎各,鮮花是宗教慶典,特別是聖徒節(fiestas patronales)中常用的元素。島上的熱帶氣候使鮮花一年四季都得以生長,因此人們可以經常使用鮮花進行裝飾和禮物。

北美洲

歐洲殖民者將花卉傳統帶到北美,在那裡他們接觸到當地的習俗,並適應了新的環境。殖民地花園試圖重現歐洲的花園風貌,殖民者從家鄉帶來了種子和植物。這種花卉栽培方式將玫瑰、鬱金香等歐洲花卉以及各種香草引入了北美景觀。

維多利亞時代的花語在19世紀的美國盛行,美國人和英國人一樣閱讀相同的花卉字典。美國中上階級也參與花語活動中,贈送精心製作、蘊含隱喻訊息的花束。這項傳統最終也像英國的同類習俗一樣走向衰落。

美國節日逐漸形成了特定的花卉象徵。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於1908年創立,並與康乃馨緊密相連。賈維斯選擇白色康乃馨來紀念她已故的母親,後來這一傳統演變為用粉紅色或紅色康乃馨來紀念在世的母親,用白色康乃馨來紀念已故的母親。母親節成為美國花卉產業最繁忙的節日,帶動了對康乃馨的巨大需求,而隨著人們喜好的轉變,玫瑰和混合花束也逐漸成為熱門選擇。

陣亡將士紀念日(最初稱為“裝飾日”,設立於南北戰爭之後)的習俗是用鮮花裝飾士兵的墓地。這項傳統奠定了美國人在特定紀念場合向墓園獻花的悠久習俗。後來,這種習俗不再局限於軍人墓地,而是成為人們緬懷逝去親人的普遍方式,並逐漸形成了每年在墓地獻花的固定模式。

情人節雖然起源於古羅馬,但在19世紀的美國卻逐漸商業化。玫瑰,尤其是紅玫瑰,成為情人節的標配禮物。美國花卉產業大力推廣情人節,讓情侶互贈鮮花成為一種慣例。到了20世紀末,情人節已成為美國花店僅次於母親節的第二大銷售旺季。

畢業舞會及畢業典禮

美國高中畢業舞會和畢業典禮孕育了一些獨特的傳統。贈送腕花和胸花的習俗興起於20世紀初中。年輕男士會贈送腕花(佩戴在手腕上的小型花束)或胸針式腕花,花朵的顏色最好與舞伴的禮服顏色相配。年輕女士則會送胸花(戴在衣襟上的單朵花)給舞伴。

這種傳統既帶來了社會壓力,也為浪漫表達提供了機會。花材的種類、胸花的大小和價格都傳遞著這段關係認真程度的訊息。蘭花胸花比康乃馨胸花更顯尊貴,而裝飾著多朵鮮花、水鑽和絲帶的精緻胸花則表明了對方在愛情上投入了更多。

畢業典禮上,畢業生通常會收到鮮花,贈送者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玫瑰、康乃馨和混合花束是常見的選擇,一打玫瑰花束更是常見的禮物。這項習俗使美國的畢業典禮有別於許多其他國家的畢業典禮,在那些國家,畢業典禮的儀式則更為簡樸。

商業和醫院鮮花

美國文化中形成了在商務場合和慰問住院病人時贈送鮮花的優良傳統。新店開幕時,合作夥伴、供應商和客戶都會送上大型花束。這些花束既是裝飾,也是企業人脈和支持網絡的直覺。

向醫院送花曾是表達對患病親友關心和支持的常見做法。這項傳統非常普遍,以至於許多醫院都設有花店,並僱用人員將鮮花送到病房。然而,由於過敏、感染控制和空間限制等原因,醫院在某些病房不鼓勵擺放鮮花,因此這種做法有所減少。

美國葬禮傳統

美國的葬禮習俗形成了獨特的鮮花傳統。與其他一些葬禮鮮花較為樸素的文化不同,美國的葬禮上常常擺放著大量的鮮花。棺材上的花束(放置在棺材上的大型花束)、立式花束、花圈以及來自哀悼者的眾多花束,營造出一種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可能顯得過於繁複的鮮花氛圍。

送慰問鮮花已成為一種慣例,以至於殯儀館習以為常,並專門闢出空間展示花束。隨花附贈的卡片也會被擺放出來,以便家屬查看是誰送的,這逐漸形成了一種關於送慰問鮮花的社會規範。在人們期望送花的時候卻不送,可能會被視為不尊重或冷漠。

在美國傳統中,不同的花卉承載著特定的葬禮意義。百合象徵逝者靈魂安息。玫瑰,尤其是白玫瑰、粉紅玫瑰和紅玫瑰,表達不同形式的愛與失去。菊花在美國文化中是葬禮用花(這與菊花在許多亞洲文化中更廣泛的象徵意義不同)。康乃馨因其價格實惠且花期長,經常出現在葬禮花束中。

現代全球花卉文化

花卉產業的工業化

20世紀徹底改變了鮮花贈送的習俗,使其從一種主要局限於本地、受季節影響的習俗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全年持續的產業。技術創新、交通運輸的改善和商業發展造就了現代鮮花市場,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和贈送鮮花的方式。

全球供應鏈

現代花卉產業的規模已跨越多個大陸。荷蘭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貿易國,其拍賣行(尤其是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行)每年向全球市場分銷數十億束鮮花。這種拍賣系統採用逐價遞減直至買家認購的模式,能夠高效處理海量交易,鮮花通常在抵達後數小時內即可售出並運往世界各地。

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在20世紀後期崛起為主要的玫瑰生產國。高海拔的赤道生長環境孕育出莖稈修長、花豐碩、色彩艷麗的優質玫瑰。如今,這些南美國家供應著美國市場相當大比例的玫瑰,尤其是在情人節和母親節期間。這些玫瑰經過採摘、冷卻、包裝後,連夜空運至北美各大城市,確保新鮮送達零售市場。

肯亞和衣索比亞憑藉著優越的生長條件、較低的勞動成本和優惠的貿易協定,成為歐洲主要的鮮花出口國。東非的玫瑰、康乃馨和其他鮮花每天空運至歐洲市場,採摘後24-48小時內即可抵達。這種快速的物流鏈既保證了鮮花的新鮮度,又實現了全年供應。

這些全球供應鏈對環境和社會都產生了影響。空運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一些花卉農場的勞動條件,特別是農藥暴露和工資問題,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公平貿易和符合道德規範的採購運動應運而生,一些消費者開始尋求可持續生產的花卉,但主流市場仍以價格為主導。

冷藏與保藏

冷鏈物流——將鮮花從農場到消費者手中始終保持在最佳溫度——徹底改變了鮮花產業。冷藏車、倉庫和展示櫃大大延長了鮮花的保鮮期。在室溫下可能只能保存三天的鮮花,在適當的冷藏條件下可以保存十天甚至更久。

在花瓶水中添加保鮮液已成為標準做法,這些保鮮液提供營養物質和抗菌劑,可以延長鮮花的花期。商業保鮮劑可以使新鮮切花的保鮮期延長兩到三倍。更長的花期提高了消費者的滿意度,並促進了鮮花的購買。

這些技術使鮮花的取得變得更加大眾化。曾經僅在特定季節和地區才能買到的鮮花,如今一年四季隨處可見。雜貨店、加油站和大型零售商開始與傳統花店一起銷售鮮花,提高了鮮花的供應量並降低了價格。這種擴張使鮮花更容易獲得,但也使鮮花商品化,有人認為,這削弱了鮮花的特殊意義。

現代花卉產業

花卉產業發展了成熟的行銷策略,塑造了人們對送花的固有期待。產業組織推廣各種場合的鮮花,建立或強化了傳統。美國花卉協會和世界各地類似的組織進行行銷活動,強調鮮花的情感意義,並鼓勵人們定期購買鮮花。

20世紀初成立的FTG(Florists’ Transworld Delivery,花店全球配送)和Teleflora等電商服務,讓顧客可以透過其網路訂購鮮花並送達任何地方。這套系統使得人們可以向遠方的親朋好友送花,拓展了鮮花在維繫異地情誼中的作用。這些網路逐漸演變為如今主導鮮花配送的線上訂購系統。

在19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線上花店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的鮮花零售模式。像是1-800-Flowers、ProFlowers以及後來眾多的其他公司,提供便利的線上訂購和全國配送服務。這些服務強調速度和便利性,通常可在主要城市提供當日送達服務。這種便利性提高了送花的頻率,但也對傳統零售花店的商業模式構成了挑戰。

2010年代,鮮花訂閱服務興起,提供每週或每月的鮮花外送服務。 BloomsyBox、The Bouqs Company和UrbanStems等公司將鮮花定位為生活風格產品和自我照顧用品,而不僅僅是饋贈他人的禮物。這使得鮮花從特殊場合的專屬品轉變為日常家居用品,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和對鮮花的認知。

現代花卉的含義和場合

現代送花習俗保留了一些傳統的象徵意義,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脈絡和目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花語已基本消失,但其核心意義依然存在:玫瑰代表浪漫,白花用於婚禮和葬禮,當季花卉則用於相應的節日。

婚禮

現代婚禮大量運用鮮花,鮮花往往是新人最大的開銷。婚禮鮮花的費用從幾百美元到數萬美元不等,具體取決於花材選擇、佈置複雜程度和地區定價。

新娘捧花依然是婚禮的核心元素。雖然白色花朵在20世紀的婚禮中佔據主導地位,但現代新娘會選擇各種顏色和款式的捧花,以體現個人喜好,而不是墨守成規。有些新娘會選擇與婚禮主題色相呼應的花卉,有些則會選擇具有特殊意義的花卉(例如祖母花園裡種植的品種),還有一些新娘會與花藝師合作,打造獨具匠心的藝術作品。

新郎和伴郎的胸花、母親和祖母的腕花、花童的花瓣、儀式裝飾、宴會中心擺設,以及有時精心設計的花藝裝置(花牆、懸掛式花藝裝置、入口拱門),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婚禮花藝設計。婚禮花藝師已成為專業的服務人員,他們往往能創造出獨特的風格,並在婚禮產業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隨著婚禮美學的不斷演變,花卉潮流也隨之改變。鄉村風婚禮偏好以花園玫瑰、大麗花和香草為主的野花風格花藝佈置。極簡主義婚禮則以簡潔的建築感花藝為主,搭配蘭花、紅掌等異國花卉。波西米亞風婚禮則會運用蒲葦、帝王花以及其他非傳統的花材。這些潮流透過社群媒體傳播,催生了對特定花卉和風格的需求,而花卉產業也致力於滿足這些需求。

目的地婚禮催生了國際婚禮鮮花市場,新人有時會親自飛來自己心儀的花藝師,或與當地花藝師合作,利用當地花材打造理想的婚禮氛圍。婚禮鮮花的全球化表明,個人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象徵意義。

葬禮和哀悼

在許多文化中,葬禮鮮花仍然是一種常見的習俗,但世界各地的做法卻不盡相同。西方葬禮通常會擺放大量鮮花,而一些東方文化則較少使用鮮花。宗教傳統也會影響葬禮習俗——一些猶太社區傳統上避免使用鮮花,一些穆斯林社區不鼓勵過於繁複的裝飾,而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葬禮則常常大量使用鮮花。

慰問花束已從標準款式演變為更個人化的紀念方式。客製化花束可能反映逝者的興趣愛好——例如,以藍色花朵為主題的釣魚花束、為園藝愛好者設計的花園花束、為忠實球迷設計的球隊配色花束。這些個人化的紀念方式旨在頌揚逝者獨特的生命,而非墨守成規地遵循傳統的哀悼習俗。

如今,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要求親友捐款給慈善機構而非送花,尤其是在逝者生前支持特定事業的情況下。這種轉變反映了人們對葬禮鮮花態度的改變,有些人認為鮮花短暫且浪費,更傾向於將希望以捐款的形式永久地捐贈給有意義的機構。儘管如此,葬禮鮮花仍然很常見,許多家庭欣賞它們的美麗以及它們所象徵的哀悼之情。

在20世紀後期,人們開始廣泛地使用鮮花來悼念逝者——即在事故或暴力事件中喪生的人的地點擺放鮮花。路邊的紀念碑上擺放著鮮花、照片和個人物品,用來標示交通事故死亡地點。在公共悲劇、恐怖攻擊和公眾人物去世後,人們會自發性地擺放大量鮮花來悼念。 1997年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公眾鮮花悼念,也為大眾透過鮮花表達哀思樹立了典範。

浪漫與人際關係

在西方乃至全球文化中,紅玫瑰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浪漫花卉。情人節的玫瑰銷售遠超其他節日,光是2月14日一天,花卉業就售出數百萬朵玫瑰。這項傳統已根深蒂固,以至於情人節不送花(尤其是玫瑰)會被視為感情出現問題或愛意不足的象徵。

然而,浪漫送花的習俗早已不再侷限於玫瑰。有些人偏好一些不太常見的花卉——牡丹、毛茛、鬱金香、蘭花——認為它們更具個性和特色。這種從傳統轉向個人化的趨勢,反映了更廣泛的文化對個人表達的重視以及對標準化的摒棄。

週年紀念鮮花象徵著關係中的重要里程碑,不同的周年紀念日通常與特定的花卉相關聯(儘管這些傳統不如周年紀念寶石/材質那樣廣為人知)。例如,結婚一周年紀念日推薦康乃馨,三週年紀念日推薦向日葵,十五週年紀念推薦玫瑰。這些傳統主要由花卉產業維護,但與傳統的週年紀念材質(紙、皮革、銀、金)相比,人們的遵守程度較低。

道歉花束——「對不起」花束——自成一類,其中黃玫瑰或混合花束較為常見。用鮮花道歉、彌補過錯或尋求和解的傳統在各種文化中延續至今。然而,這種做法有時也會受到批評,尤其是在關係出現問題時,鮮花往往被用來代替真正的責任感或行為改變。

個人和自我護理

當今社會的一個顯著變化是,人們開始為自己購買鮮花,而不僅僅是接受鮮花作為禮物。這種做法在歷史上並不常見,但近年來得到了花卉產業的積極推廣,並受到希望美化家居環境、提升個人幸福感的消費者的歡迎。

訂閱服務尤其針對這個市場,將每週送花定位為一種價格適中的奢華享受和自我關懷方式。行銷重點強調鮮花的提神醒腦功效、美感價值以及營造舒適生活環境的作用。這種重新定位將鮮花從特殊場合的用品轉變為日常家居用品,類似於植物,但又增添了定期更換的樂趣。

社群媒體,尤其是Instagram和Pinterest,提升了鮮花的美感價值。精美的花束在照片中更顯檔次,更容易獲得點讚、分享和互動。這促使花店追求更上鏡的花卉和花束,從而影響了花店的商品種類和消費者的需求。一些花卉,例如牡丹、毛茛和銀蓮花,成為了“Instagram花卉”,它們不僅擁有令人驚豔的實物美價廉,更因其出色的拍照效果而備受推崇。

購買和插花被譽為一種冥想活動、一種創意表達方式,以及在都市環境中與大自然建立連結的途徑。無論是線上或線下,插花工作坊都教授從超市鮮花基礎裝飾到精緻花藝設計的各種技巧。這種學習方式催生了一個業餘花卉愛好者群體,他們定期購買鮮花以享受生活樂趣。

工作場所和專業

企業送花遵循特定的禮儀規範。恭喜晉升、工作變動和退休的花束通常選用明艷動人的鮮花,以直立式花束的形式擺放在辦公室。這些花束象徵著機構的認可和對個人職業發展的紀念。

客戶禮品有時會包含鮮花,尤其是在註重人際關係的行業中。高端花束既能表達謝意,又能避免送禮的繁瑣。然而,在職場送花需要注意文化差異-有些收花人可能對鮮花過敏,有些辦公環境不鼓勵擺放個人裝飾品,性別因素也會讓職場送花顯得尷尬(給女員工送花可能會被視為居高臨下或不合時宜)。

行政專業人員日(前身為秘書節)設立於1952年,最初與向行政人員贈送鮮花聯繫在一起。雖然這項傳統正在衰落,但仍能帶來少量的鮮花銷售額。然而,這種做法也受到批評,認為它可能有損職業尊嚴,將對專業貢獻的認可簡化為象徵性的鮮花舉動。

現代花卉文化的區域差異

儘管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但送花習俗仍然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這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抵制同質化。

東亞

現代東亞花卉文化融合了傳統技藝與全球影響。日本保留了濃厚的插花藝術傳統,同時也會在畢業典禮和情人節等場合採用西式花束。白色情人節(3月14日)是日本和韓國的節日,在這一天,男士會回贈女士情人節送禮,而女士通常會回贈鮮花。

中國花藝文化發展迅速。雖然牡丹、菊花等傳統花卉在特定場合仍佔有一席之地,但越來越多的都市年輕人選擇贈送玫瑰和西式花束。然而,有些文化禁忌依然存在──白色鮮花仍與喪葬連結在一起,不宜隨意贈送,花束的數量也依然具有像徵意義。

韓國發展出獨特的花卉文化,融合了韓國傳統美學以及日本和西方的影響。在2010年代,韓國花卉咖啡館風靡一時,並迅速走向國際。顧客可以在精心佈置的花卉環境中享用飲品,或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插花作品。這種將花卉體驗商業化的模式,代表了當代花卉文化的創新。

中東

現代中東花卉文化在保留對玫瑰和茉莉花傳統喜愛的同時,也融入了全球商業模式。阿聯酋,尤其是杜拜,已成為重要的花卉貿易中心,從世界各地進口鮮花供當地消費並再出口。高檔花束和精美的花卉禮品深受海灣地區富裕居民的喜愛。

然而,文化和宗教因素會影響送花習俗。在較保守的文化背景下,非親屬之間互贈鮮花可能不太合適。婚禮和慶典中鮮花被廣泛使用,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習俗各不相同。土耳其的花卉文化融合了奧斯曼傳統和現代歐洲習俗,形成了獨特的混合風格。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的花卉文化在保留濃厚傳統特色的同時,也積極擁抱商業創新。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作為主要的花卉出口國,並未降低國內民眾對花卉的喜愛。各大城市每天都有鮮花市場,鮮花琳瑯滿目,價格實惠,方便人們購買。

亡靈節仍是拉丁美洲最具特色的花卉傳統,其本質未變,但國際知名度卻日益提升。墨西哥為慶祝這一節日而種植的萬壽菊是一項重要的農業活動,整片田地專門用於生產這一節日所需的花朵。

非洲

非洲各地的花卉文化差異巨大。城市地區越來越傾向於採用全球通用的送花習俗,例如用玫瑰表達愛意,用混合花束慶祝節日。然而,在許多社區,傳統習俗依然存在,鮮花在這些社區的送禮傳統中可能不像在歐洲或美洲那樣佔據核心地位。

南非已發展出規模龐大的花卉產業,生產帝王花、歐石楠花和其他特色花卉,供應國內外市場。這些獨具非洲特色的花卉在全球廣受歡迎,出現在世界各地精美的花藝設計中。這顛覆了以往歐洲和亞洲花卉主導全球市場的格局。

可持續和符合倫理的花卉栽培

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催生了更永續的花卉種植方式,對工業化模式的環境成本提出了挑戰。

本地和時令產品

本地花卉運動提倡使用本地種植的當季鮮花,而非進口的常年花卉。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減少碳排放,支持本地農業,並使人們重新與季節節奏建立聯繫。美國的「慢花運動」、「有機花運動」和「美國本土種植花運動」就是這一趨勢的例證。

當地花農常種植一些不適合工業化生產的品種——例如香氣濃鬱但瓶插壽命短的傳家玫瑰、不易運輸的珍稀野花,以及價格昂貴、無法面向大眾市場的特色品種。這些獨特的花卉吸引著那些尋求獨特替代品的消費者,讓他們擺脫對標準商業產品的依賴。

季節性供應意味著寒冷地區的本地鮮花顧客只能接受冬季花卉選擇有限,或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花卉。這需要他們調整以往全年都能買到進口花卉的習慣。有些人則積極看待這種限制,認為這是重新與自然循環建立聯繫,並欣賞每個季節的獨特禮物。

有機和再生

有機花卉種植避免使用合成農藥和化肥,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工人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的機會。然而,與食品不同,花卉的有機認證並不影響最終產品的安全性,因此,環境和倫理方面的益處才是其主要優勢。

再生型花卉種植超越了有機種植的範疇,積極致力於改善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這些農場將花卉融入多樣化的農業系統中,採用固碳和支持益蟲的耕作方式。這種方法將花卉種植視為更廣泛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非掠奪性的單一栽培。

這些可持續的種植方式通常會增加成本,使永續花卉比傳統花卉更貴。消費者對溢價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這限制了永續花卉的市場滲透率。然而,人們的環保意識正在增強,一些消費者出於道德原因主動尋找可持續的花卉產品。

公平貿易與道德採購

公平貿易花卉認證,主要透過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等機構進行,為花卉農場的工人待遇、工資和環境實踐制定標準。獲得認證的農場必須滿足有關工作條件的要求,禁止使用童工,限制農藥使用,並確保工人獲得公平的工資。

這些認證旨在回應一些花卉農場存在的問題,例如農藥過度使用、防護設備不足、工資過低以及工作條件惡劣。調查報告顯示,浪漫花束中的鮮花可能由工人在剝削性的環境下採摘,這給有良知的消費者帶來了道德困境。

然而,公平貿易花的市佔率很小。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鮮花時,更注重價格和外觀,而非道德考量。鮮花的象徵意義(愛、感激、同情)與某些鮮花的生產條件之間的脫節,造成了倫理上的矛盾,而永續花卉種植運動正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鮮花贈送的未來

當代趨勢表明,花卉文化的發展有幾個方向:

技術整合鮮花配送和訂閱服務的應用程式持續湧現。擴增實境應用程式可以讓顧客在下單前預覽花束擺放在自己家中的效果,這或許會成為標配。區塊鏈技術有望提供透明的來源訊息,讓消費者能夠驗證鮮花的產地和生產方式。

基因改造2004年,透過基因工程培育的藍色玫瑰上市,這顯示生物技術可以培育出傳統育種方法無法實現的品種。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培育出顏色新穎、瓶插壽命較長或香味較濃鬱的花卉。然而,消費者對基因改造花卉的接受度仍存在不確定性。

個人化透過人工智慧分析過往購買記錄和社群媒體數據,根據個人喜好客製化花束的做法或許會變得普遍。這種高度個人化的服務能夠確保送花更貼合收花人的真實喜好,而非千篇一律的慣例,從而使送花更具意義。

文化混合全球互聯互通持續推動不同花卉傳統的融合。日本插花藝術影響西方的花藝設計,西方的玫瑰出現在亞洲的慶典中,拉丁美洲的花卉也成為全球商品。這種融合創造了豐富而多元的花卉文化,同時汲取了多種傳統的精髓。

環境意識人們日益增強的氣候意識可能會使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可持續的本地花卉,從而導致全球花卉市場碎片化。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或許能夠使工業化花卉種植更加永續,在維持現有體系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意義演變花語的意思一直在不斷演變。社群媒體平台可能會創造出新的花語象徵意義——某些花卉會與特定的運動、時刻或網路迷因聯繫起來。這種意義病毒式傳播的能力可能會導致象徵意義的快速轉變,這與傳統花語的漸進式演變截然不同。

花店推薦

從古埃及的蓮花祭祀到現代的鮮花訂閱盒,從波斯天堂花園到哥倫比亞玫瑰農場,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插花藝術到適合在 Instagram 上發布的精美花束,鮮花在人類文化中始終保持不變,而它們的意義和用途卻在不斷演變。

贈送鮮花的衝動源自於人類深層的需求:美化環境、緬懷逝者、慶祝喜悅、表達愛意和同情、彰顯身分和品味,以及傳遞言語難以充分錶達的情感。鮮花的美麗、芬芳和短暫易逝,使它們成為人生中最重要時刻和情感的完美象徵。

不同的文化強調了花卉潛在意義的不同面向。埃及人認為花卉象徵著重生和與神靈的聯繫,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花卉象徵著美麗和愉悅,亞洲傳統強調哲學教訓和精神真理,伊斯蘭文化象徵著天堂,歐洲人發展出了複雜的象徵語言,而現代全球文化則創造了商業體系,使花卉得以普遍獲取。

儘管具體習俗千差萬別,但在不同文化和時代中,送花這行為卻有著共同的內涵。鮮花象徵人生的轉捩點-出生、婚禮、逝世。它們表達著難以言喻的情感——愛、同情、抱歉、感激。它們表達對神聖事物的敬意,無論是對神靈、祖先或重要場合。它們體現關懷、體貼和美學情趣。

花卉產業的全球化和工業化使鮮花的獲取更加普及,全年供應,價格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低。然而,這種普及也帶來了一些代價——環境影響、勞工剝削問題,以及鮮花從珍稀佳品淪為日常用品後,其特殊意義的某種程度的削弱。但同時,鮮花獲取管道的增加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鮮花之美,並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從而惠及千百萬人。

當代的送花習俗在傳統與創新、標準化與個人化、商業便利與永續倫理、全球化與本土特色之間尋求平衡。這些矛盾很可能會持續存在並不斷演變,在延續古老習俗的同時,創造出新的形式和意義。

人類與花朵的關係——欣賞它們的美麗,精心栽培它們,用心贈送它們,並在它們短暫的花期中領悟關於生命、死亡、愛與超越的深刻意義——似乎經久不衰。跨越文化、世紀和語境,花朵始終是人類最雄辯的信使之一,它們訴說著一種先於語言、超越語言的語言,將我們彼此連接,將我們與自然連接,並將我們與存在本身的神秘與美麗連接起來。

這項擁有數千年歷史且不斷演變的傳統,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只要人類追求美、表達愛意、緬懷逝者、慶祝喜悅、並在自然循環中探尋意義,鮮花就可能繼續成為我們個人和集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在每一代人中綻放新芽,同時又深深紮根於千年土壤之中。